朱文強:新時代文化養老工作芻議 | |||
煤炭資訊網 | 2022/11/29 11:54:09 論文專區 | ||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國聲智庫名譽主任李國強指出,“要積極探索、創新文化養老的途徑。不僅要充分調動老年人參與文化生活的熱情,更要引導老年人參與到文化建設中來,使老年人作為主體進入文化養老的體系當中。要提高社會對文化養老的思想認識,營造良好的文化養老氛圍,將文化養老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建設老年人的文化家園和精神故鄉,打造大國養老的載體。”為此兗礦能源綜合服務中心不斷推進文化養老,讓老年人老有所樂,動員和組織廣大老年人參與到文化活動當中,活動類型豐富,覆蓋面廣,受益人群多,社會效益彰顯。
一、提升離退休管理工作水平,為文化養老提供基礎陣地 新形勢下,離退休管理服務的工作重心,由滿足老年人的政治、生活和醫療待遇等方面,逐步向滿足廣大離退休人員的精神文化的需求拓展延伸。提升離退休管理工作水平,是推進文化養老工作的基礎。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老齡工作的重要批示和講話精神,不斷滿足廣大離退休人員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構建和諧美好、健康文明、孝親敬老的幸福家園,離退休工作要做到“教”、“學”、“為”、“樂”有機結合,多元化地組織開展既有益于身心健康、愉悅精神,又有益于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的文化活動,真正使服務中心成為“老有所教的大平臺”、“老有所學的大講臺”、“老有所為的大展臺”、“老有所樂的大舞臺”。 一是,組織牽頭培訓,實現老有所教。老有所教是由組織對老年人進行教育,而教育的內容主要是法律法規和政策等內容。要常年不定期向老同志、老黨員舉辦法律大講堂、防電信詐騙等科普知識講座。組織離退休黨員學習黨的政策理論知識和黨的二十大精神,通過集中上黨課、送學上門等方式及時傳達、引導廣大老干部政治堅定、思想常新、信念長存。二是,聯合鄒城市老年大學搭臺,實現老有所學。以老年大學為平臺,完善分校、教學點等教育網絡架構,常年開設瑜伽、微機、二胡、舞蹈、太極拳、電鋼琴等多專業,多班次,讓老同志生活充滿藝術氣息。為保障老同志身體更加健康,開設“中醫養生”班,設有心理情趣、針灸、運動、作息、四季、藥膳、辟谷、吐納、飲食等養生課程。以其科學性、實用性贏得老年學員青睞,讓老人們的精神世界更加豐富多彩,知識層面、保健意識和審美情趣在共進并臻。三是,打造“文化課堂”,寓教于樂之中。堅持“文化養老、文化惠老”,從“樂”入手,以“教”入心,利用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占領老黨員的思想陣地。積極培養文體骨干,完善老年書會、太極拳協會等群團組織建設,開展以慶“七一”、敬老月和春節為主題的文體比賽。通過喜聞樂見的文體活動,改變傳統枯燥的教育方式,充分發揮其靈活性、感染性和引導性作用,寓教育于活動之中,對廣大離退休老同志進行較好的革命傳統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和團隊拼搏教育,喚醒了先進意識,增強了黨性觀念。四是,成立社團組織,實現老有所為。憑借老同志退休閑暇時間多、知識淵博、興趣愛好特長精湛、社會經驗豐富等優勢,服務中心按照“科學合理、健康有益、行之有效”的原則,吸納老同志加入到社團組織中來,服務社會發揮余熱。組建老年書畫研究會、書畫院、太極拳協會、老年舞蹈協會、棋類協會、京劇協會等協會,每年組織各類活動,使老年人的文化生活變得越來越多姿多彩。組建“夕陽紅”暖心志愿服務隊,以離退休職工為服務對象,積極開展暖心志愿服務。組織春節送福字、上門走訪慰問、社區文藝演出、健康義診、清掃衛生、關愛孤獨、失獨老人等公益活動。通過公益活動進一步促進“老愛老、老暖老”和“老助老”互助新模式,讓老同志擺脫精神上的孤獨苦悶和空巢時的孤單。 二、鞏固養老長效機制建設,為文化養老提供政策保障 關心老人晚年生活,是黨和國家的重要工作,也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新修訂的《老年人權益法》將每年農歷九月九日定為“老年節”;蘊含著愛老敬老意義的“重陽節”也被提到法定層面;新農合和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財政補助標準逐年提高……然而,與老人們養老需求相比,困難還很多,這些努力還遠遠不夠。文化養老作為一項系統性工程,涉及面廣,群眾性強,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應當將其作為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放到改革發展穩定的大局中去謀劃,列入工作議程。通過建立健全常態化、長效化的工作機制,確保老年人實現由待遇養老、物質養老向文化養老的更高層次轉變。 一是,要完善養老制度和體系,大力發展老年產業,加大老年公共服務設施建設,為文化養老提供堅實基礎。二是,要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大力倡導文化養老觀念,為文化養老營造有力的輿論氛圍,使文化養老深入人心并成為老年人的追求目標。三是,要加強溝通協調,充分利用社區資源,從社會化居家養老入手,為老年人“五保障四優先四重點”服務工作注入文化養老內涵,把文化養老與居家養老、社會養老結合起來。要加強與醫療、衛生部門協調,積極組織健康講座,開展義務診療,為老年人文化養老提供科學、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精神慰藉。四是,要大力發展老年教育,使之真正成為終身教育體系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滿足老年人日益增長的學習、活動等文化需求。 三、突出生命健康和精神生活質量,彰顯文化養老目的和質量 文化養老所體現的是傳統文化與當代人文關懷,前提是老年人的物質生活需求基本得到保障,基礎是老年人精神需求得到滿足,基本內容包括溝通情感、交流思想、擁有健康身心,以張揚個性、崇尚獨立、享受快樂、愉悅精神之目的。 在黨和國家的重視努力下,多年來,離退休人員政治待遇、生活待遇得到了有效保障,退休意味著可以離開辛苦大半生的工作崗位,放下一切事務開始輕松享受人生。眾所周知,當前我國養老保障包括三個方面:一是國家層面基本養老保險制度所列項目;二是由企業承擔的企業年金和職工個人年金;三是由個人投資儲蓄性養老保險和商業性養老保險。而面對老齡化趨勢,建立多層次,多渠道、安全有效的養老保障體系中重要一環,是健全養老服務和綜合型的養老保障體系。據統計2017年我國失能和半失能老人已超過4000萬人。相當大的老年群體需要醫養結合服務,目前醫療服務體系尚不能接納這些老人,尤其是那些子女不在身邊的“空巢”老人。老年人最需要關注的日常護理,慢性病照顧,健康教育,等服務還跟不上,越是年老越需要醫養結合。越來越多的老年人面臨養老產生焦慮,無論城市還是農村,老人們能否“頤養天年”不僅在物資上能否充裕,環境是否舒適,更在于精神生活需求能否得到滿足,能否“老有所樂”。 隨著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多數老年人的物質生活基本得到了保障,而他們的精神生活卻往往成了“被遺忘的角落”,人口流動越來越大,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子女前往異地求學、工作,定居后,老人是隨遷還是獨守,“出門一把鎖,進門一盞燈”是不少“空巢老人”生活的真實寫照。生活上不方便,情感上更難享受天倫之樂,隨遷而對當地語言、文化、生活習慣不同老人同樣堪憂。 讓老人“老有所樂”除了呼吁子女多關愛父母?;丶铱纯?,也需要老人們觀念上的轉變,更離不開社會的關注公共服務。一方面老年人要盡量走出自己的“圍城”積極參與集體活動和公共生活“唱唱歌、跳跳舞、爬爬山、旅旅游”。開辦“健康快樂工作室”,邀請退休所里的獨居孤寡老人齊聚一堂,聊天、講故事、唱歌、做手指操,交流感情,豐富生活。讓獨居老人把聊天室已經成了我的一個精神寄托,因為都是同齡人,有什么心事都可以交流,大家都成了好姐妹,平時可以互相照看,也不再感到孤獨;另一方面政府和企業要“?;?,兜底線”發揮社會養老功能,動員全社會的力量倡導。如送餐、陪聊、愛心服務等關愛老人精神生活,讓更多老年人找到情感寄托,真心安享晚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