迭代跨越 技術突圍 于變局中開新局——陜煤集團紅柳林礦業公司“井下空氣質量革命”示范礦井建設巡禮 | |||
煤炭資訊網 | 2022/11/30 20:41:19 通訊特寫 | ||
礦塵漂浮、體力消耗大、呼吸困難……這是煤礦井下作業的特征,面對諸多風險,每一次井下作業就像是一場“長征”,在井下實現“呼吸自由”成為所有礦工的向往。2020年6月,一場事關職工健康福祉的深刻變革在紅柳林礦業公司悄然發生。“井下空氣質量革命”的吶喊鏗鏘有力,猶如平地一聲驚雷,驚響了整個行業。 何謂“井下空氣質量革命”?“革命”兩個字本身就代表著徹底、革新。“井下空氣質量革命”就是要打造一種全新的礦井空氣治理模式,讓紅柳林礦業公司、陜煤集團乃至全國煤炭行業幾百萬礦工呼吸到新鮮空氣,從源頭上治理,改善作業環境,將發展觀念從“關注職工生命安全”轉變為“關愛職工身體健康”,全周期保障職工身體健康,讓所有煤炭人的向往變成現實。 理念:持續發展中深耕厚植 2020年,紅柳林礦業公司攜手安徽理工大學袁亮院士團隊,聯合中國礦業大學、山東科技大學、華中科技大學、長安大學、中國安全生產科學研究院、平安煤炭開采工程技術研究院、合肥智慧環境研究院等院校、科研單位,在經歷數次可行性論證的基礎之上,提出了“陜北礦區煤礦井下空氣凈化與職業健康基礎研究及關鍵技術裝備與示范”項目研究,從“井下受限空間污染物理化性質及分布運移基礎研究”“采煤區域粉塵分源高效防控技術及裝備”等6項課題攻關,從突破陜北礦區礦井空氣污染物防控的理論瓶頸出發,研發井下空氣污染物防控關鍵技術與裝備,開啟了“井下空氣質量革命”示范礦井創建的先行示范,成為行業的開拓者、奠基者。 從改善礦井粉塵防治綜合措施,到淘汰落后技術工藝,引進關鍵裝備;從源頭治理到加強職工個體防護,紅柳林礦業公司深耕礦井粉塵防治領域十余年,探尋出了一條裝備革新、技術突破,邊治邊用、以用促治的高效治理之路,為后來破局突圍奠定了基礎。正如該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張宏所言,沒有前期的探索實踐,打通礦井空氣治理的“大動脈”,“井下空氣質量革命”從零開始必將更加艱難。 確切地說,紅柳林礦業公司的“井下空氣質量革命”始于建礦之初。2011年紅柳林礦業公司竣工驗收,正式投產,綜合機械化率達100%,綜合單產單進、全員工效等各項生產指標在行業處于先進,創造了當年投產、當年達標、當年回本的“紅柳林速度”。速度的背后,有著先人一步的理念認識,“發展的同時也要給職工有更多的人文關懷”。于煤礦職工而言,最直接的關懷無異于對從業者勞動健康的重視。 探究:上下求索中砥礪前行 該公司綜合機械化水平高,生產速度快,井下割煤、掘進、轉載、運輸等過程產塵量大,高效控制生產塵源,降低作業場所粉塵濃度,是保障職工職業健康安全重要環節。 如何有效降低生產作業粉塵?深化源頭治理是該公司的第一“著眼點”。2012年到2020年的九年時間里,該公司在持續推進智能化綜采工作面建設過程中,同時著力于推進綜采工作面防塵與智能裝備的深度融合。 從2012年建成全國首個7米大采高智能化綜采工作面起,到2020年該公司先后建成了9個智能化綜采工作面,構建了“自主移架+記憶割煤+跟機干預+集中控制”等多個智能化開采場景,采煤機司機、轉載機司機等崗位得以從高強度、高風險作業場景中釋放出來,遠離了高濃度的粉塵作業環境,職工生命健康得到了進一步保障。 2018年,智能化綜采工作面配套使用的新型噴霧除塵控制系統在該公司投入使用,實現了支架自動跟機噴霧,解決了采煤機及支架原噴霧裝置降塵范圍小,效果差的實際問題,有效降低了工作面粉塵濃度。 此外,受煤層賦存條件及采煤工藝的影響,工作面采煤產塵量也不盡相同?;谶@一點,2017年該公司在對采區煤層結構充分研判之后,創新研發了“大采高平刀斜進刀采煤工藝”。“采煤工藝的突破,使回采效率在傳統工藝上提高了30%,平刀斜進刀的截割方式,通過控制采煤機滾筒轉速進行深截割,工作面煤塵濃度得到了有效控制。” 該公司生產技術中心負責人介紹。 “掘進工作面生產條件復雜多變,粉塵防治問題同樣是一大難題。”該公司黨委副書記、總經理常波峰坦言,“為了解決這一困擾,我們在普通煤巷、巖巷粉塵防治技術的基礎上,嘗試了多種解決辦法……”在每個掘進工作面加裝了風水聯動增壓噴霧降塵裝置,應用濕式負壓誘導式除塵風機、氣霧二相噴霧技術等裝備技術,構建了巖巷全負壓通風系統。在此基礎上,引入了化學抑塵的新概念,在噴霧中加入了礦用粉塵抑制劑,使煤炭和灰塵表面形成一層網狀固化層,有效抑制了工作面揚塵。 采煤工藝優化、煤層注水減塵,鋪設防塵網、全斷面噴霧降塵,更新換代防塵口罩,建立職業健康監測檔案,職業健康體檢100%全覆蓋,數十余次職業健康調研,科學合理制定勞動防護用品配備標準,因時因勢制定職業病防治措施。多年來,該公司逐漸形成了源頭控制、過程減量、末端防護的高效職業病防治體系,有效降低了職業病發病率,保護了職工生命健康。 嬗變:革故鼎新中煥然新生 從以往實踐來看,無論是采取礦井負壓式通風方式,還是利用化學抑塵技術,均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這種效果是局部的,對于整個礦井空氣質量而言并沒有明顯改善。更為關鍵的是除生產區域外,輔助運輸環節也會產生大量揚塵,礦井空氣治理問題依然面臨不少困難和挑戰。礦井持續生產作業,也使得粉塵治理陷入“治理、反復、再治理、再反復”的怪圈。 在此背景下,一種全新的思考方式在該公司不斷展開。“實現單一防塵技術手段向多樣復合技術轉變”“輔助運輸車輛尾氣污染,二次揚塵也是癥結所在”“基于大數據、5G信息技術搭建作業場所粉塵濃度職業健康監測平臺”“分區域、分區段、分級分策構建全礦井、全時段、閉環管理的粉塵治理體系”,不同的觀點、思維火花相互碰撞,一種全新的空氣凈化模式呼之欲出。 該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張宏說:“‘井下空氣質量革命’不是將原有的裝備、技術進行整合,不是簡單的‘1+1’,而是由‘被動治病’到‘主動保健’的根本性轉變。它更具有革命性、呈現更高價值,能夠起到放大、疊加、倍增作用,徹底改善困擾職工已久的‘呼吸’問題。”在張宏看來,開展“井下空氣質量革命”是煤礦井下粉塵、車輛尾氣等空氣污染物治理的唯一路徑,但這絕非易事。多層次、多場景復雜條件下的礦井空氣治理問題,不僅僅是技術問題,也是產業生態問題,需要理、工、醫各個專業學科的深度融合。 2020年7月11日,由安徽理工大學承擔,中國工程院袁亮院士主持的“陜北礦區煤礦井下空氣凈化與職業健康基礎理論及關鍵技術裝備研究與示范”項目實施方案通過專家評審。該項目有來自安徽理工大學、中國礦業大學、山東科技大學、煤炭開采國家工程技術研究院、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的8名教授任項目跟蹤專家,40名專家為項目研究骨干。 此后,袁亮院士團隊一行38人來到該公司,項目工程技術人員長期駐礦開展項目攻關、課題研究,一場行業空白領域的探索之旅就此展開。這意味著,千百萬礦工的殷切期盼終于迎來了美好的明天,讓井下礦工呼吸到和地面一樣的新鮮空氣,正由夢想照進現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