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虎璋:“紅土崖”與“紅土崖上的人們” | |||
煤炭資訊網 | 2022/12/2 13:25:31 散文薈萃 | ||
只要是韓城人,一說起“紅土崖”,便知道這三個字說的就是南原上靠黃河邊的城南村,一提起“紅土崖上的人”便會馬上豎起大拇指,說那里的人“茬茬子硬”,意思是說紅土崖上的人,民性彪悍講義氣,重情好斗敢舍命,一般情況下千萬別惹這里的人。其實,“紅土崖”是有著一番神秘的傳說來歷的,而“紅土崖上的人”更是一個具有堅韌剛強、講情重義、勇于挑戰、敢于犧牲鐵血個性的群體。
據村里已經過世的老人傳說,很早很早以前的一個夏天,一場大雨過后,天藍云白,極目遠眺,山清水秀一派好景色。幾位游歷到韓城的道士趁機登上禹山,想親眼看看《詩經》描寫的韓城那美麗富饒的景色。這時,只見老道長走到山頂的古柏下,手搭涼棚俯瞰遠方。道長驚訝地發現,在很遠處東南方黃河邊上,居然有著一處村落,瓦舍青青,樹木茂密,綿延數里路。道長突然面色凝重起來,問到那是什么地方?旁邊人說那里有三個村子,好幾千口人呢。道長一聽忙說不好,快快看去,要是遲了村子會被泛濫的黃河吞掉的。幾位道人急匆匆下山來到城南村,站在十幾米丈高的黃河高崖邊。老道長被眼前的一幕驚呆了,二十多里寬的漫灘洪水,一丈多高的浪頭一個接著一個朝腳下的高崖撲來,發出悶悶恐怖的轟鳴。這時,老道長仔細地觀察了四周和腳下后,這才長長地吁了口氣。人們忙問道長發現什么秘密了,老道長指著腳下說,你們看這突入河心的崖頭咀,像不像一匹烈馬的額頭呀?別看這馬頭崖的土質是普通的紅土,可根部的土是由料角和紅膠泥兩種東西組成,有一種近似石頭般的堅硬,又有非同一般的粘韌,正是這堅硬無比的馬頭崖把氣勢洶洶的洪水,遠遠地挑到東邊去,才使得西岸子不再崩塌了,多虧了這紅土馬頭崖的保護??!要不村子早就葬身魚腹了。自此以后,“紅土崖”便成了城南村在韓城縣的代名詞。 要說城南村的人是“紅土崖上的人”,其實這里獨特的民族性跟它生活的自然環境與條件有著緊密的聯系。人們常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還說環境造就人。自古以來這里交通落后信息閉塞,自然條件更是惡劣,十年九旱靠天吃飯,沒有資源,土地有限。俗語有“縣北的人賣炭,縣南的人買面”說的就是這里的人經濟落后,發展緩慢。為了生存,無奈人們只好把眼光投向黃河灘地的開發。這里有“種灘地養義子”的諺語,說的是十年九洪,想靠種灘地多打幾斗糧食很難啊。時常人們眼看到手的莊稼,硬是眼睜睜叫洪水沖走。然而,村民們仍是每年秋后洪水退去后,在泥濘的灘地上撒下種子,或許來年老天睜眼有幸收上一點點。河水歸槽的年干,人們又經營山陜連邊的貿易,有幾條渡船往來兩岸,或者把禹門口的煤炭、陶制品順河運至潼關一帶,賺上一點。日本人占領山西后,為了生計,常常人們冒著被日本人發現或者被淹的危險,趁著夜色把貨物放在羊皮包上游到對河山西的廟前一帶。1937年八路軍東渡黃河時候,在村里的地下黨、游擊隊員徐代云號召下,村里船戶積極踴躍用自家的十幾條木船,護送八路軍將士渡河。面對日寇每天的炮擊和飛機的轟炸掃射,人們一面拿出自家的門板、糧食和房屋,無償地給抗日軍隊使用;一面堅持生產,不讓田地荒蕪,頑強地生活著。遇上天災年饉時候,他們寧可到黃河灘挖馬藺草根充饑,也不會選擇逃荒外出,堅強的守護著自己的莊園。 城南村人祖祖輩輩繁衍生息,自強不息,堅韌堅強的生活在紅土崖這片貧瘠而神奇的土地上,他們與天斗、與地斗、與水斗、與惡劣的生存環境斗,鑄就了紅土崖人不屈不僥、勇敢向上的剛烈性格。新中國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后,紅土崖各方面經歷著翻天覆地的變化,紅土崖上的人們正以昂揚的斗志,迎接未來更大的挑戰,書寫更新的傳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