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網評論員:當到基層去成“常態”,如何最大釋放人口紅利 | |||
煤炭資訊網 | 2022/12/2 13:45:58 一事一議 | ||
日前,中國青年報社發起的一項針對2007名青年進行的社會調查顯示,58.3%的受訪青年覺得現在身邊到基層工作的年輕人多,86.1%的受訪青年相信只要好好干,在基層大有可為。受訪青年中,約一半為90后。 在年輕人中,到基層去早已算不上什么“潮流”,大有“常態”之勢。如果說幾年前名校碩博去基層還能成為新聞,引起諸如“大材小用”“人才浪費”之類的社會討論的話,那么人們當下對此的態度早已轉變。一方面,經濟社會的發展確實催生了基層對人才的更多需求,不斷改善的基層工作和生活條件也讓基層工作更有吸引力。另一方面,近幾年高校應屆畢業生數量屢創新高,就業競爭日趨激烈,那些所謂“高大上”的工作崗位本就數量有限且也早已飽和,競爭壓力較小、就業機會較多的基層因此成為不少年輕人的選擇。 當然,不排除到基層去的確是一部分人的無奈之選,將基層工作作為職業生涯中的一塊跳板和過渡,但也不能否認,也確實有一部分人主動選擇去基層、去祖國艱苦的地方磨礪自己、立志建功立業。雖然相較于大城市、大部委、大廠等工作,基層工作看似沒有光鮮靚麗,薪資水平上也不占什么優勢,但如果借用“附近性”這個概念的話,基層工作的瑣碎某種程度上正是這種“附近性”的體現,可以說基層是觀察和思考一切宏大主題的最適宜場域。在不少報道中,這種經驗的獲得和資源的汲取,也正是讓他們做出“到基層去”的職業選擇的重要考量因素。 有學者關于基層就業的研究結果顯示,待遇較差、生活條件艱苦和個人發展受限制是阻礙大學生到基層就業的主要因素,政府關注和投入不夠、職業發展機會不足和對優惠政策的落實缺乏信心則是困擾已參與基層就業項目大學生的最主要問題。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我們距離實現高質量基層就業尚有一定的提升空間。高質量基層就業,說到底就是要讓年輕人不僅能下得去,還能留得住、干得好。 眼下,又到一年秋招季。規模巨大的應屆高校畢業生來到人生的十字路口,面臨真正意義上的第一次人生抉擇。未來的一段時間,對學生們來說是求職關鍵期,對地方來說則是蓄積人力資源、搶奪人口紅利的重要窗口期。高素質人才的來到,當然意味著一個個崗位實現“高配”,一個微觀“單位”的工作得以推動,而隨著更多接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才在一地匯集,人力資本的提升也必然帶來更高的投資回報率,繼而提升一地競爭力。這種人口紅利也正是不少城市“熱衷”于加入“人才搶奪戰”背后的邏輯。 近20年來,我國逐步推行一系列政策,鼓勵和引導高校畢業生面向基層就業,大學生村官計劃、“三支一扶”計劃、志愿服務西部計劃、教師特設崗位計劃等項目不斷完善和成熟,成就了不少熱血的奮斗青春,也為地方送去了寶貴的發展資源。就在前不久,教育部還發布了基層就業學費補償國家助學貸款代償政策,明確中央部屬高校應屆畢業生到中西部地區、艱苦邊遠地區、老工業基地縣以下基層單位就業、服務期在3年以上(含3年)的畢業生,其在校期間實際繳納的學費由國家補償,在校學習期間獲得的用于學費的國家助學貸款本金及其全部償還之前產生的利息,由國家財政代為償還。 對于地方來說,搶抓并抓好眼下的人才爭奪窗口期,意味著要進一步細化好相關的人才引進政策,建立并完善人才培養機制,給年輕人提供更多自我提升的機會和舞臺;從長遠來說,不斷推動地方治理水平,營造更好的就業生態和生活環境。高校也應該在做好相關鼓勵政策闡釋和宣傳的同時,做好基層就業的培訓與指導,在更長時段跟蹤學生的職業發展,給予持續的關懷與扶持。唯有如此協同努力,才不辜負選擇“到基層去”的青春熱望,也才不浪費寶貴的人力資本,也才能推動“基層”乃至整個社會持續上行。
|